首页 > 研究论坛 > 正文
祁东县白鹤铺牛氏一支的历史变迁
作者:湖南 牛庆福    发布时间:2015-07-16 09:47:44    阅读: 次    
从衡阳沿322国道西南行45公里处,左边是湘桂铁路。过铁路后是一条村级爬山水泥公路,这座山叫好汉岭,路叫好排公路,沿着好排公路再前进一公里左右,看见右边有个山坳,坳的那边有个跟现代建筑格格不入的村子。这个村子最初叫楼仔冲,现在叫牛家老屋。村子的中间有一株现在很难见到的大古枫树,直径应该有一米三吧。高大概有40米以上(没有谁量过),反正比前后的山还高。屋前面有一口满水时足有五亩水面的大塘,村子坐东向西,夏天不好过。直晒到黑。近二十多年来,村里人口大量外出进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口最多时有近150人,现在常住人口仅20来人。村里新房建得少,旧房倒得多,外人谁能想到这个残缺破败的村子。就是当地牛姓的发祥地。曾有不再的文明。大枫树可以作证。

三百多年前,清康熙初年,牛氏35世嗣孙国瑚、国琏选中了这四面是不高的山,山上山下古树参天,(大跃进时全砍光了,可惜。)山下有一片较大空地,并且有一口较大的池塘,水清澈见底,真是一个山青水秀的世外桃园,他们垒土为墙,割草为盖,在这里安下身来。变坡地为旱土,插茹点麦,变谷地为水田,栽种水稻禾苗。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艰苦刨业,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过着近乎原始的农耕生活。

国瑚生有两个儿子一锦、一铨。国琏生了三个儿子一金、一榜、一轮。尽管劳累辛苦,但合家团聚,却也其乐融融。           
      
第三代共有13个男丁,因楼仔冲地方狭窄,开始外迁,一榜四子成青迁住离家一里的肖家皂,这里就成了成青房的住地。一榜五子成冰迁住离家二里的碧塘,碧塘就成了成冰房的发祥地。

第四代人丁旺盛,男丁已达34人,成冰房的兴泰又开辟了果子皂屋场。

第五代人丁更旺,男丁己达72人,其中国瑚后人14人,国琏后人58人。这一代团结和睦,在楼仔冲的东、西、北三面用土夯实,筑起了环屋三向的围墙。现虽基本倒塌,但还有少部分遗址尚存。在屋门口竖立了栓马石,期望后人骑马当官,出人头地,可惜不久就被人改作他用。在大塘的排水处也树起了一尊石雕阿弥陀佛,传说是专治落水鬼的,自那以后,近两百年来这口大塘从未出现溺水而死的人,我是一个唯物论者,这些亊确也叫人无法解析。在这一代也出了几个有文化的人物,成冰房的郡庠生牛上礼,字焕文和大学生牛上洛,字采芹,他们都是地方名士,族内好佬。还有邑庠生上言,字有币等。这一代人的团结心,上进心都是周边各族之冠。家声为之一振。

成仕房的牛上祥开辟了上元塘屋场,现有后代一百多人。

从第五代开始,国瑚后代虽延绵不断,但人丁总不旺盛,而国琏后代旺盛,人口众多。

第六代有男丁95人,国瑚后人男丁仅六人,国琏后人男丁己多达89人。这一代人又开辟了两个屋场,一是成冰房开辟的小和塘,现有80多人。二是成仕房开辟的新塘湾,现有近一百人。这一代由于清末政府腐败,疾病流行,特别是麻疹,缺医少药。致使不少人少年夭折。青年人未娶而亡。不少村子出现专门安葬少年亡者的“豆子鬼”山。谱对这类人记载非常简单:没有配氏,生、殁、葬失考。

这种情况第七代“安”字辈也是比较突出如成书房第六代有十六个男丁,而到了第七代十二人,第八代仅有四人,第九代“宏”字辈谱上一个也没有了,(据说有一支迁往广西,修谱时不知地名而无法联系)还有成信房也有类似情况男丁一代比一代少。到第十代“家”字辈也只剩下六人。

全国解放,新中国建立,我地牛氏又出现了新的辉煌。五九年至六零年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成冰房的宏甫、宏周、宏早、宏意、定金(无子,带养侄儿宏若)等人举家迁往云南,扎根边疆,在云南安家落户,成为牛氏在云南的一支。为边疆建设建功立业,宏若由于工作积极,贡献突出,八十年代后期被提升农场(正县级)党委书记,受到上级和当地群众的好评。还有桂熔迁居广西。定昌因工作关系,在广西恭城落户。七十年代后,由于招工和大学、中专毕业生的工作安排。我们牛氏的有所作为的宗亲分赴全国各地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成仕房的太平担任柳州卫校党委书记,顺伍曾担任祁东纪委书记,宣传部长,政协常务副主席等职。成青房的知民担任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现已离休)成冰房的顺生同济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湖南省建委工作,现为建委副主任。当代我牛氏一族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学生人数按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周边各族,至少超出别姓的三倍以上。今年我族又出现了一个女才子。二十岁大三学生梦琦顺利考入北京大学世界金融专业研究生,成为湖南这个专业的唯一。为我地牛氏一族又刨造了新的辉煌。

当代的我族众人以“勤劳、勤奋、勤俭”的“三勤”为做人准则,建国六十年来。我们的族人从未干过有损国家利益,违纪犯法之事,没有一个人被专政机关拘留和判刑。大家团结友爱,互谅互让,互相尊重。互帮互助,共同富裕。团结一心同奔小康,同建和谐社会。

当然世界上的一切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2009年清明祭祖及为我地牛氏开代祖婆33世祖妣第三次树碑的活动中,庆福与几位族内精英在同坐的车上谈论我们祖婆的坟山话题时。大家一致认为那确是一个好地方“头顶艳阳明月,脚踏绿水青山”后山两边皆有山嘴突出。活象一把太师椅,前面是一排平顶的矮山。就象是一张书桌,再远处是整齐并列的五个山峰,水平望去恰似摆在书桌上的笔架。整体就象一个坐在书桌旁的书生。主后代为书香世家。

但认真阅读宗谱,确也不难发现,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虽一脉相传,香火延绵,却也存在:一是人丁并不太旺盛,至今已传至一十三代,人口仅五百多人,“成”字辈一十三房,现仅五房传承,且成凤、成信两房人丁不多。比起周边各姓差距较大,如刘姓,仅传八代就己有2500多人,肖姓也是如此。二是族人三百多年只能算是平安,但波折不少。自“成”字辈到“宏”字辈七代,无传承的的先人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少年夭亡。青年不幸,终生未娶也不在少数。造成这种状态,当然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也与医学不发达有关,但是否还与别的因素有关,如祖山屋场等,无法考证,也无从考证。留待后贤研究吧!

另外在文化、仕途及发财方面,确也存在严重不足,自屋场开辟以来,虽祖婆坟山主后代为书香门第,但读书之人并不太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有文化的人凤毛麟角,清代识文墨的据宗谱记载只有焕文,采芹等几人,解放前全族也只有三人进了初中。解放后一人从教,另二人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生涯。牛氏一至三修族谱谱序等文字部分全为外姓人所作。在当地,我姓在外人心眼里一直是小姓、弱姓。可能坟山贯气应在三百年后的当代吧!但愿如此。在仕途方面也很不景气,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大官、小官没有一个,最大的也不过大队干部。就是比较辉煌的当代。最大的也就县(处)级干部,也只是副级,不是正职。我地族人一直过着艰难的农耕生话,从泥土中觅食,虽有发财的愿望,却无发财的命。历代没有发财人家。土改时全族仅有一户小地主,也是刚刚起步的劳苦地主,他本人在文革中遭批斗致死,后代也备受歧视。与其福未享,罪受够,还不如不发为好。土改时划为中农的也仅十来户,并且大多数人刚买田不久,享受不多。绝大部分都是毛主席依靠的贫下农和雇农。就是当代,族人散居全国大多数省份,离开祖辈(大多数是父辈)生息的那方热土,脱离了农耕群体。走向城市各个行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成就的大有人在。但据我所知,丰衣足食者很多,名车洋楼者有之。但挥金如土,积聚无数的却未闻听。可能我们的各代祖先只让我们衣食有余,世代平安过,而不让我们大起大落,虽享受大起时的辉煌,但难免遭受大落时的悲伤。“平安是福”“但求平安,不求大发”。“留着让后人去发挥的空间吧!”我们祖先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

                   二0一0年九月于陋室
 
联系我们

地址:郑州市丰产路21号省社科院东塔九楼C座
邮编:450000
研究会邮箱:niushiwenhua11@126.com
华夏牛氏QQ群:178873747

    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宗旨:面向所有牛氏宗亲,追溯牛氏之渊源,研究其发展,褒扬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的丰功伟绩,联络其海内外子孙,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